服务热线:400-023-4899

国家林业局就168体育我国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3-06-07 20:44:31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168体育10月8日上午10时,国家林业局在主楼216会议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我国“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十五”建设成就及“十一五”建设初步构想。

  “十五”期间,林业工作和各行各业一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全面启动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核心,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内容,以生态建设状况已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为标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十一五”期间林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地做好“十一五”及今后更长时期的林业工作,加速改善我国生态面貌进程,国家林业局决定今年第四季度集中开展“总结前五年,展望后五年,开创新局面”活动。

  我们将围绕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前五年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后五年的初步打算,召开三场新闻发布会,分别邀请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办公室负责同志发布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通过新闻发布会,也便于社会各界人士对进一步做好林业工作献计献策。

  今天是第一场新闻发布会,请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长防林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魏殿生先生,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刘拓先生,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副局长、“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梁宝君先生分别介绍三北”和长江等重点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成就和今后的工作打算。

  这两个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以防护林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两个工程建设范围覆盖了我国所有大江大河、水库湖泊沿岸和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的重点地区,是全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体框架,建设成效对遏制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起到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请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长防林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魏殿生先生介绍长江等防护林建设有关情况。

  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具体包括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和平原绿化工程等5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建设范围涉及31个省(区、市)的1500多个县(市、区、旗),是我国启动实施较早的林业重点工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工程区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截止到现在,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340.9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5万公顷,飞播造林14万公顷,封山育林191万公顷;另外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20.95万公顷。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工程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据最新调查结果,长江、珠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0.53%和39.91%,比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了3.3个百分点和4.89个百分点。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不断增强,水土流失程度逐年下降。

  据《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2003年),全国11条大江大河流域土壤流失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其中长江、淮河流域土壤流失量下降了50%左右,黄河、珠江、钱塘江等流域下降了30%。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9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工程区很多地方昔日被泥沙淤积的河床已明显刷深,很多干涸多年的小溪恢复了清流。

  (二)工程质量明显提高,林种树种结构不断优化。按照“质为先”的营造林方针,长江等防护林工程营造了一批林业“精品工程”,经过全国造林综合核查,近年来,长江等防护林工程“三率”(面积核实率、合格率、平均成活率)一直保持在95%、90%、85%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工程建设中的防护林、混交林比例都有大幅度提高,分别占人工林面积的70%、50%以上。西部地区营造的灌木林比重有明显增加。一些地区通过低效防护林改造使林分结构得到优化,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和森林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建设了一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基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大批农户通过直接参加工程建设和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业走上致富路。依托森林资源,不仅带动了养殖、种植业发展,而且促进了木材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四)为构建重点地区的防灾减灾体系和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了保障条件。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因害设防的原则,营造了功能各异的防护林,初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屏障。平原绿化工程建设,通过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农田林网控制面积由2000年的3100多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3400多万公顷,控制率由67%提高到74%,基本构建起了全国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初步框架。沿海防护林工程新造或更新海岸基干林带7884公里,使海岸基干林带初步实现了合拢,极大增强了抵御台风、风沙、海潮、海雾等自然灾害能力。

  (五)加快生态文明村建设,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长江、沿海及平原绿化等防护林工程,通过大力发展村屯四旁植树,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加快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农村小康社会发展。一些沿江沿海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城市园林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比如说河北省易县全县369个村已建成环村林带,实现了高标准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农村绿化新格局。

  根据工程规划,“十一五”期间,5个防护林工程的建设任务为:人工造林342.66万公顷,封山育林305.5万公顷,飞播造林36.6万公顷,低效林改造547.76万公顷。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继续巩固建设成果,积极推进低效防护林改造,加快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步伐,提高森林质量,同时要突出“两湖两库”(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沿线)的治理,重点构筑三峡库区周边和南水北调源头及沿线生态屏障。

  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以发挥植被自然恢复能力为主,加大封育力度,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重点,不断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尽快构筑功能齐全、防护有效的岩溶地区生态屏障。

  沿海防护林工程,以增强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能力为核心,以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红树林发展、滨海湿地保护、城乡绿化为重点,扩大规模,拓展内涵,提高质量,完善功能,努力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万里海疆绿色屏障。

  太行山绿化工程,要坚持实行封山禁牧,重点推进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尽快实现“黄龙”变“绿龙”的目标。

  平原绿化工程,以农田防护林和村镇绿化为重点,以完善政策、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为突破口,以抓好高标准示范区建设为带动,进一步加快平原绿化步伐,提高总体水平。

  1、突出沿海一条线,建设绿色万里海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

  2、突出三峡库区,确保长江上中游生态安全。要以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工程为依托,加强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确保长江中上游主要湖库地区生态安全。

  3、突出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及沿线地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让北京有水喝,喝干净的水。要在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基础上,将“南水北调源头及沿线”绿化作为重点建设,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4、突出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建设“两湖”绿色屏障。要将洞庭湖、鄱阳湖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加快湖库周围防护林体系建设,确保长江中游主要湖库地区生态安全。

  5、突出石漠化地区,让干石山重披绿装。要加强西南石漠化地区的治理力度,加快封山育林,推广多种建设与治理模式,使干石山尽快恢复植被。

  6、突出粮食主产区,为高标准农田构筑高标准的绿色屏障。要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我国粮食主产区作为平原绿化的主战场,加强村屯四旁植树,强化生态文明村建设,主动为标准农田配置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一是调整工程建设指导思想,全面加快发展步伐。二是调整工程建设方式,突出生态优先、国投为主的原则下,大力推行产业拉动和非公有制林业。三是调整工程建设内容,构建综合防护林体系。四是调整工程投入标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调整工程建设机制,增强工程持久动力。六是调整工程管理方式,全面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下面请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办公室主任刘拓先生介绍全国防沙治沙和京津风沙源工程有关情况。

  我国是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措施更加有力,效果更加明显,各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全国土地沙化自建国56年来首次实现了逆转,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沙区生态建设状况已从治理小于破坏进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

  二是2002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防沙治沙法》,防沙治沙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三是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第一个《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实现了土地沙化按规划、有步骤、成规模治理。

  四是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新时期防沙治沙工作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以及若干扶持政策,防沙治沙思路实现了战略调整。

  五是中国首个碳汇项目在防沙治沙领域启动实施,我国生态产品市场逐步实现了国际化。

  六是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组织第一次授予国家林业局局长“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这是公约组织自成立以来第一次为政府主管部门颁奖,中国履约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公认。

  一是我们认真实施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以大工程带动治沙工作大发展。

  二是妥善地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土地沙化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且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三是运用优惠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现在民营资本在防沙治沙里义军异军突起。

  四是实施依法防治战略,严格实施防沙治沙法。采取禁垦、禁牧、禁樵“三禁”行动。制止人为破坏行为,有效保护天然林草植被。

  五是实施科技治沙战略。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推广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提高了防沙治沙科技含量。建立了一批防沙治沙示范区。

  京津工程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骨干工程,这个工程截至2005年6月底,时间过半、投资过半、任务过半,工程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的成效。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近三成,20%多。沙尘天气大幅度减少和减弱,据监测,2004年,在北京地区有13次大风过程,但线次,较往年明显减少;空气质量也明显好转,2004年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达标天数由98年的27.4%提高到62%,增幅高达34.6%;水土流失面积、主要河流、水库泥沙输入量均有明显减少,密云水库每年减少泥沙入库量达104万吨;

  农牧民收入显著增加,1622万农牧民在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年均增收200元左右。

  实施工程以后干部群众生态道德意识明显提高,六年里实施好京津工程,在严格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抓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一年突出一项重点。2000年突出抓试点。有针对性地确立了包括7种类型的66个试验示范项目,总结出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和实用技术;2001年突出抓“三禁”(滥牧、滥樵、滥垦)。工程项目区全面实行“三禁”措施,使人为破坏植被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保障了建设成果;2002年突出抓机制创新。出台了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2003年突出抓工程档案管理。基本实现了户有卡、村有薄、乡有档、县有库的档案工作管理目标;2004年突出抓后续产业。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发了《营利性治沙登记管理办法》,推动了工程区后续产业的发展;2005年突出抓林分抚育和管护。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分抚育和管护工作的通知》,有效地促进了林分质量的提高和工程建设成果的保护。

  十一五期间,尽管我国防沙治沙成效显著,但土地沙化形势依然严峻,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不平衡性和艰巨性等特点。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力度,保持防沙治沙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根据《决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确定的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110万公顷,使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一是加大依法治沙力度。进一步完善与《防沙治沙法》配套的规章制度,加强防沙治沙执法体系建设,充实执法监管力量,明确执法责任,健全监督机制,适时开展集中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土地沙化、非法征占用沙化土地等违法行为。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大力推行“三禁”,保护沙区植被,切实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二是全面落实《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任务。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省,强化监督检查。按照《规划》的要求,切实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严把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关,确保工程稳步推进,取得实效。根据相持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措施,狠抓防沙治沙薄弱环节。划定和建设一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行严格的封禁保护。

  三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精神。该《决定》是在准确把握我国防沙治沙相持阶段特征和基本矛盾的基础上颁布的,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沙治沙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精神实质,贯彻落实《决定》各项要求,以《决定》为指导,进一步优化工作思路,认真研究落实相关政策,切实将《决定》精神落到实处。

  四是积极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完善规划,优化建设内容;继续加大植被建设力度,加快治理步伐;加强植被抚育和管护,巩固治理成果;搞好后续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抓好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调动各方积极性。要狠抓责任落实,严把进度、质量关,确保“十一五”建设任务的完成。

  五是推进科学治沙。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健全防沙治沙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应用业已成熟的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治理模式。全面推行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与科技支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制度,将科技支撑贯穿于防沙治沙的全过程,提高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

  六是大力发展沙产业。科学合理利用沙区资源,把防沙治沙同农牧民脱贫致富,调整沙区产业结构,发展沙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沙区特有的工业原料林、饲料林、中药材、食用植物资源优势,发展沙区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积极投入防沙治沙,发展沙产业,实现生态168体育、经济双赢。

  下面请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副局长、“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梁宝君先生介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有关情况。

  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在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重大决策,开创了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先河,标志着我国林业建设开始步入木材生产与生态建设并重的新阶段。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地跨我国13个省(区、市),总面积40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就是占了国土的半壁江山。整个工程从1978年启动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78年到2000年,已经实施完毕,第二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第三阶段,从2020年到2050年168体育。

  27年来,三北工程累计造林2500多万公顷,应该说,“三北”工程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三北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稳固和拓宽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优化和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为我国生态建设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整个“三北”工程的整体情况。 下面我介绍一下“三北”工程“十五”期间的建设情况。

  应该说进入新世纪,我国林业建设迎来了大发展、大转变的历史性机遇。“三北”工程仅仅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防沙治沙主攻方向,实行分步实施,分区突破,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到目前为止累计完成造林300万公顷,其中人造林165公顷,飞播造林是625公顷,封育12万公顷,工程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实施工程,防沙治沙的步伐不断加快。防沙治沙是新世纪我国林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后赋予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的重大历史使命。五年来,我们始终把防沙治沙置于区域生态治理的优先地位,将工程建设70%的资金和80%的任务都安排于防沙治沙,集中力量,规模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重点向防沙治沙的战略转移。5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33万多公顷,创建了一批防风固沙、沙退人安的“生存工程”。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南缘等地实现了治理速度快于沙化速度的重大转变。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表明,科尔沁沙地在内蒙古通辽境内减少了1155万亩,成为我国四大沙地中惟一整体实现了治理速度快于沙化速度的地区,率先进入了“治理大于破坏”的新阶段。

  第二,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五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质为先”的要求,一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推广抗旱、节水等系列造林技术,造林保存率由过去的60%提高到现在的85%;另一方面,从三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出发,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大灌木造林的力度,促使灌木造林比重由过去的不足25%提高到现在的50%以上,为发展小灌木、大产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各地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把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营造林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由过去的重结果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重大转变。

  第三,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国家投资三北工程建设专项资金23亿多元,超过了第一阶段23年的投资总和,并且在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大局中,三北工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投资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为确保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新举措。黑龙江省人大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决定》,把工程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实行依法保障、依法监督,依法推进;坚持科技兴林战略,针对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施科技攻关。近两年来,国家先后投资1000万元,重点用于三北地区7大系列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明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三北四期工程建设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总理在今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围绕国家林业局党组提出的“相持阶段”实施“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区域林业发展战略,三北工程“十一五”期间的基本思路是:要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更新改造与完善提高,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十一五”期间三北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造林77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58万公顷,封沙(山)育林429万公顷,飞播造林种草88万公顷。并集中力量抓好20个重点项目和15个综合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森林生态体系,培植一批辐射、带动整体工程建设的示范样板。

  第一,优先抓好防沙治沙。三北地区是我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都分布在三北地区,全国98.45%的荒漠化土地和96.28%的沙化土地都在这一地区。这就决定了防沙治沙是三北工程的第一要务。“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突出抓好科尔沁和毛乌素两大沙地的综合治理,力争用5-10年的时间,使两大沙地度过“相持阶段”,整体进入“治理大于破坏”的新阶段,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生态保障。与此同时,要抓好河西走廊、新疆绿洲等地的防沙治沙工作,推动工程建设均衡发展。

  第二,抓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域广阔,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到秦岭北麓,北到内蒙古的阴山,面积达到34万平方公里,这一区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还包括泾河、渭河、封河、无定河等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心腹之患。“十一五”期间,我们要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全面推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68体育,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统筹安排,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发挥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保障大江大河安然无恙提供生态保障。

  第二个重点是,抓好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和完善提高。应该说农田防护林是三北工程第一阶段重点建设内容168体育,也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三北地区已营造农防林253万公顷,57%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使1756万公顷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这些农田防护林为改善三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生态屏障。但到目前,三北地区有98.3万公顷农防林已进入了成过熟期,再加上当时建设时期,受经济、技术等条件所限,还有22万公顷断网破带等残次林分亟待完善提高。

  实施农防林更新改造和完善提高,不仅是林木生长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三北工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如果不及时进行更新,不仅会导致防护效益下降,病虫害发生机率上升,而且资源会无效消耗。对农防林更新改造和完善提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实施防护林改造,不仅能增强并发挥效能,确保三北地区粮食稳步增长,而且使农防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为稳步推进三北地区农防林更新改造和完善提高,今年9月,我局在长春召开了“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场会”,学习和推广了吉林省的经验。会议和农防林改造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

  今后我们要抓紧研究制定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的规划、规程、标准和办法,全面推广农防林更新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稳妥地推进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和完善提高,构建更高水平的农田生态系统,为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总的来讲,我相信,通过几年十几年的发展,“三北”防护林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为我国的农田改造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刚才三位把两大工程其中的情况,“十一五”的进展等等做了介绍。下面欢迎大家提问。

  刘主任,目前沙尘暴的高发区在哪里,影响北京的沙尘暴源头在哪儿?面积是否在减少,减少了多少?另外,现在实施的生态工程效果怎么样?“十一五”北京的保护措施怎么样?

  你提的问题很宏观。沙尘暴的问题是实际的问题,首先,我觉得要明确一个观点,沙尘暴在我们国家是不可能消失的。为什么?我们国家有1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地,可治理的是53万,如果都得到治理的线万平方公里的原生沙漠和戈壁,这是造成沙尘的重要原因。除这个原因以外,还有境外的。所以,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要客观地看待。

  对于沙尘暴的问题,引发的原因,我们看两个原因,一个是自然因素,一个是地被因素,刚才讲的是地被因素。自然因素,天气因素。综合起来看,我们对于这些季候的因素,由于目前人为的情况和科技水平,恐怕我们还是无力的,我们只能对地被的情况施加影响。就目前来看,我们国家的沙尘源地主要有四处,一处就是新疆的南疆地区,一个就是内蒙古的乌蒙地区,还有阿拉善地区,河西走廊,这些是我们国家主要的沙尘源区。影响北京的沙尘主要有三个路径,一个是偏北的路径。还有一条路径就是从新疆的哈密,河西走廊到阿拉善,影响河套地区。另一个路径就是从山西的晋北黄土高原地区,从北京的沙尘源路径来说主要是这三条。

  主要影响北京沙尘源的源地,我们六大工程都有覆盖,包括京津风沙源工程,包括梁局长介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的保护工程,还有就是自然保护的建设工程等等。

  从整个的沙尘的发展的趋势来看,我想五十年代的沙尘暴大家没有经历过,在座的同志都很年轻没有经历过,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沙尘我们也没有经历过。那个时候的沙尘,应当讲,我们国家的沙尘影响从五十年代开始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是一个下降的趋势。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到2001年是上升的趋势,这个大家有亲身的感受,特别是1998、1999、2000年,每年十几次的沙尘暴刮得人心慌慌,北京人女同志都戴着纱巾,深受其害。首先是给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很压抑。再一个对人们健康的影响,特别是老年同志、儿童,心肺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然这个影响是很深远的。所以说,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

  从2001年开始,沙尘开始下降,原因在哪里?一个原因,我想我们还是通过采取人工的措施增加了沙区的植被覆盖,这就是我们刚才介绍的,包括建设的问题、保护的问题、水资源利用的问题等等,这是一方面。当然,也有气候的因素。因为沙尘的问题它与大气环流息息相关,与这个因素也有关系。但是,反过来我介绍里讲了,去年有3次大风的过程,去年发生了3次沙尘暴,但是拿到1998年的环境的话,就会发生十几次的沙尘暴,所以,“三北”工程功不可没。

  梁宝君先生,您刚才说到“三北”地区是沙漠化和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如果这个地区乔木林过大的话,也会有一些问题比较严重,比如说树木单一,缺水严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应该说,“三北”地区绝大多数,占60%到70%的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这个地区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核心工程就是要坚持植树的方针,就是宜林则林、宜灌则灌。我们现在经过改造,第一阶段改善的环境是以粮食为主的农防林改造为核心,这段时期我们造了大量的杨树,这和当时的条件限制有关,其他的树木没有投入。我们第一期工程是5块多钱一亩地,这是国家的投入,如果加上地方和百姓的投入是七八十块钱,当时这个投入比较低,那个树种比较单一,以杨树为主。到了90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三北”工程从过去的放林计划,转向以防沙治沙为主营造林,其中营造林的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提倡以乔木为主,现在提出的要宜灌则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我们第一阶段是灌木24.98%,到去年我们发展灌木林的面积达到了50%以上,最多的地区在宁夏达到了80%,

  所以说,我们结合“三北”地区的一些自然条件,特别是沙区实行以灌木先行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后有一定的条件以后,林业的发展,我们在榆林的面积更大。应该说,发展乔木和灌木,整个过程是思想的转变,也是工作方法的转变。但是,现在有人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西部地区的地下水下降,很多人提出来,是不是我们造林造成的。应该说西北地区水下降是综合、复杂的因素,既包括生物的工程,也包括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现在我们回头看一看,如果“三北”地区整整造5200公顷的林木,即使是乔木,别说有40%的灌木在里面,百分之百乔木,消耗地下水也不会高过50%。所以,从整个社会来讲,“一棵树是一个抽水机”,这是片面的,但是,我们现在提出来“乔、灌、草”结合,应该说,我们要把发挥生态的效能增加,最主要是提高“三北”地区的覆盖率,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

  植树造林为当地的群众提供了哪些收益?因为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带来生态方面的效益,但是,在这个基础上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哪些收益?还有我们以后的报道中我们应该以哪些点来引导群众?

  在我们防沙治沙的工作里面有一个理念,叫实施一线工程,致富一方百姓。怎么样致富一方百姓,应该有措施支撑。什么措施?对不对,我们再进一步研究。第一,就是农牧民直接参加工程建设取得工资收入。

  第二,建立或者是建设生态经济型的植被配置。因为现在的植被里面,既有一种生态林,也有一种经济林。就是采取这种生态经济兼用的生态经济型的林。

  第三是通过防沙治沙进行产业结合的调整。这个很明显,我们调查了沽源县,通过五年的防沙治沙工作,重点改善了产业结构,就是把它不适宜的农业、耗水量比较大的农业项目大大压缩,增加了它的畜牧业、林业的产值,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通过防沙治沙工作,调整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果,这个效益还是无穷的,深远的,这是第三方面。

  第四方面,通过防沙治沙工程,着重对农民的致富职能和技术的培养,人力建设,通过农民接受技术的推广、培养、提高,增加农民在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白话说,比如说打工,过去农民没有技能,我们原来到小坝子乡,过去他们整天看着天,为什么?因为打工无门,没有技术。通过这几年推广技术,可以出去打工,有技能,可以增加收入。

  还有一条,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农业的收入,畜牧业的收入等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脱贫致富的步伐。我们在整个工程里面,通过这样的政策设计也好,还是通过理念的实施也好,使生态和经济取得双赢。政策措施,就是最近国务院出台的国发2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防沙治沙工程决定》里面已经作出决定,包括产权制的问题,包括对农民的积极贷款的问题,要实行贴息,包括对农民参与盈利性治沙的支持性问题和公益性治沙的优惠问题。所以,我们感觉到防沙治沙,植树种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五原县每年治沙达到500元钱,有些地方达到200元,承德的平泉县,大力发展经济林灌木,这个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产业。所以,我们感觉到防沙治沙,生态的改善,农民的解贫的路子完全可以走的。

  这个问题比较贴近“三农”,我希望你进一步关注“三农”的问题,关注林业、牧民。至于怎么报道,我们每个季度有宣传的重点和重要的信息,可以和我们继续联系。也感谢你关心广大的牧林人。

  应该说“三北”地区的防护林改造三年前就开始了。在三年的试点基础上,今年我们重点推广吉林省在农防林改造方面的措施和经验。应该说吉林省的经验在全国来讲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今年的整个的一些进展来看,目前我们刚刚开始实验试点,准备下一步从农防林的改造规划、工程、技术、标准和办法上组织专门的人员和力量,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最后形成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从政策上我们来考虑这些情况,第一,我们现在推广的经验,告诉我们现在实行的农防林改造的采伐政策,要从过去的森林的生长量和消耗量持平或者消耗量不大于生长量的基础上,农防林确保它的改造,我们采取一条,就是要求能够做到采伐和造林的面积持平,确定土地不流失。还有农民的利益问题,我们现在采取农防林改造是采一造二。就是采一条好的林带,还有一条残次林带。因为好的林带是二十立方米,但是都愿意采好的,那坏的怎么办?所以,采一造二。应该说,我们农民的利益要体现,集体的利益要体现。现在的农防林,基本是集体经济的唯一的一块,农业那块已经到户了,但是农防还是属于集体。所以,农防第一确保集体改造,第二确保农民利益能够得到增收。这样才有积极性。

  这是采伐一项,从农民的收入来看,如果不采,一亩地,一年资源消耗2%到5%,现在有1.1亿亩的成过数的农牧林,是100块钱和500块钱相比,是我们国家当初投资的25倍,所以,农防林改造必须要更新。同时,采伐时要保证防护效益不能降低。因为农防林的核心是取得防护效益,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半带更新、隔带更新和滚带更新的方法。半带更新,比如说有两排树,一边一边采。隔带采伐就是隔一带采一带。我们就是通过这些措施保证我们农防林改造取得成效。通过这些措施保证农民得到收益。现在从吉林来看,农民的积极性非常好。最初我们试点担心,采了以后能不能好。现在不用担心,只要农民得到利益,把利益给他们,你放心他们会做得更好。我经常说,思想决定人心,利益决定行动。农民看到利益,放心让他们干。现在农防林的改造,第一是在地形,第二是确实解决农村的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我看有四方面的困难,一个是荒山造林越来越难,因为好造林都造了,剩下的就是荒山、远山和比较贫瘠的山,还有盐碱地。第二168体育,成本不断增加,越来越大。因为难了,成本必然要大。成树栽植也不断增加,相应采取的科学措施也要投入增加。同时,有些成本,种苗、肥料等等成本也在增加,特别是农村取消义务工等等,那部分无偿提供的劳务减少了。从另一方面困难也增加了,就是成本扩大。第三,荒山造林,主要是以生态林为主,生态林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当然它有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这对直接投资的经济人来讲,作为直接回报有问题。因此,在投融资的积极性,在渠道方面受到限制。第四,科技、技术含量方面还不高。也就是说科技支撑有点滞后。在治沙、石漠化等等,技术方面要攻关,要有成果。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大家都注意到,近年来民营资本造林势头比较猛,“十五”期间,我们调动了哪些社会力量来造林?今后,特别是近期还会出台哪些政策?

  9号文件已经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大力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一个是国有林业的发展毫不动摇,还有一个是非公有的发展。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国家的扶植政策,特别是一些工程,不分所有制,也不分是不是非公有制。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符合条件的都享受国家的相应待遇。搞得好的,国家突出奖励,特别是对非公有制林业加大的表彰力度。在利用上,因为非公有制投资林业大部分,有些是无偿的,有些是直接回报的,这样的话,在采伐、利用这方面要给开口子,要放开。比如说有一些社团、民营企业、个人的采伐指标,可以直接申报。那就是说国家直接给补贴。这些方面都将作出一些新的规定。

  我想了解一下,造林基金,如果申请的话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哪些单位负责基金的管理,申报的程序是什么样?最后有没有成果的审核、验收的要求?

  这个问题很专业。你很有政治敏感性和国际敏感性。碳汇,因为《京都议定书》里有一个要求,发达国家由于过快的发展经济,产生出的温室气体,对全球产生影响,这样的话,发展中国家受害。发达国家大量的发展工业,把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这种情况下形成全球的一个共性。至于碳汇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原则?我凭感性谈一些想法。首先恐怕是有所需求、有所共性,这是第一个。第二,有一个国际规则,就是在全球的共同机制里面运作,它应该是一个世界性规范的东西,以《京都议定书》,全球环境的议定书为基本的原则。第三,有供有需,就是要愿意,你愿意买,我愿意卖,还有一个意愿的问题。所以,要申请这个东西,要通过环境机制来进行双边或者多边的合作,更主要是双边的合作。在《京都议定书》的原则指导下更多的是多边的合作。在我们国家的生物质的碳汇取得一定的成果,金额的大小不好说,发达国家愿意多买就金额大,发达国家小气一点,也想向世界资助一点,也可以低价向发展中国家购买。这还是一种政治上的承诺问题,金额的问题没有限制,我想更主要的是对待全球、对待人类可持续发展,对待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的一个提高问题。我觉得首先是一个理念和态度问题,发达国家你有这种全球的意识,有人类的意识,就应该尽它的所能,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它的碳汇。

  碳汇这个事情现在比较重视,我们植树造林办公室也专门成立了林业碳汇管理部门。

  10月30号,我们将发布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有关情况,这两个工程主要突出保护内容。

  这是首次发布野生动物的准确数量,以前没有发布过,尤其是在新疆保护的情况。

  11月16号我们将发布退耕还林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的有关情况。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络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中国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中国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您在中国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p>


标签:林业新闻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