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023-4899

林业三师:不朽的丰碑

时间:2023-03-13 14:36:07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168体育到今年9月,中国人民林业第三师参加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已经56年了。56年前,林业三师的7000多名官兵走进伊春这片群山密林中。56年,当年风华正茂、英姿勃发的年轻战士,如今已进入迟暮之年;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小兴安岭这片土地上;还有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的子孙正为伊春林区的富强贡献力量。在纪念伊春林区开发60周年、建市50周年之际,记者走近林业三师的几名老战士,聆听他们回顾这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聆听之余,记者深深地感悟到:林业三师对伊春林区的开发建设是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伊春人民将永远铭记!英雄的部队开进伊春

  中国人民林业第三师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抗日战争时期是彭雪枫将军领导下的豫皖军区独立团,解放战争时期编入二野预备兵团,跟随刘邓大战大别山、伏牛山和黄淮平原,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全国解放后,隶属河南军区领导,后编入中南军区水利工程部队,参加了伟大的荆江分洪水利工程建设。1952年,部队开进辽宁彰武,准备开赴朝鲜前线。当时,由于战争和国家建设急需木材,刚刚开发建设不久的伊春林区,在职工队伍和作业方式上都适应不了大幅度增产木材的需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52年9月,林业三师7000多名官兵转入伊春林区。

  当时的伊春还是一个山中小镇,属于汤原县管辖。全镇只有一千多户人家,住的是低矮简陋的草泥房,连条像样的街道也没有,吃住行都很困难。有人形容:“一条街道两排房,出门无路走泥浆。三天两头拉拉雨,十天半月少太阳。一日三餐高粱米,咸菜条子豆芽汤。野兽出没人稀少,蚊虫小咬逞凶狂。”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林业三师所遇到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如对生产技术和业务一窍不通,环境恶劣,生产生活物资短缺,无房居住,交通不便等等。在建设家园的初期,激发了官兵们的最大潜力,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创业历经艰难险阻

  八团参谋成合理,是部队的“土工程师”。他根据部队绘制作战地图的原理,边画边算,反复研究,苦战几个昼夜,没有任何技术资料,硬是设计出机修厂办公楼和八一俱乐部的施工图。特别是八一俱乐部,在当时来说,称得上建筑风格优美,独树一帜,受到人们的好评。从1952年10月初到上大冻之前,三师七八两个团的官兵,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建成砖瓦和木结构营房2.5万平方米,出河场4个,森铁线多公里。

  七团的营房建在南山坡上,近万吨的建筑材料需要往上搬运,全靠战士们人抬肩扛。从北河沿制材厂往南山工地运木料,足有3公里。刚锯出的木板还往外渗水,又湿又沉,战士们一次扛七八块十几块;6米长的房柁,少说也有50多公斤,一人扛一个,中途不敢“歇气”,硬是一股劲扛到山上,有的战士累得吐血。30多万块红砖,不到半个月,全部运到工地。战士们跳到冰水中挖渗水沟,开地槽子,浑身湿透,挂满白霜;有的两手裂出口子,直冒鲜血,不叫一声苦。周围群众看了既心疼又称赞:“真是好样的!”

  在经过一个艰苦卓绝的冬天后,林业三师取得了两方面决定性的胜利,一是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建造起了家园;再是文化学习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扫除了文盲和半文盲。

  1953年春天,为了满足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要,伊春林区党委、林业管理局和三师领导决定加大对已建林业局的开发力度,同时加快开发建设新林区的步伐,决定在伊春以北的原始森林里再建两个现代化林业局。为此,三师七团抽调一大批精兵强将,在地方干部的配合下,从伊春出发,沿汤旺河逆流而上,向着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进军。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山坡前,尖兵连连长高金喜指着一个木头桩子,高声喊道:“到了,到了,这就是我们未来林业局的局址!”他们砍倒大树,赶走野兽,清除杂草,支起帐蓬,升起第一缕炊烟。开发新林区的战斗打响了。为了纪念朝鲜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也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上甘岭英雄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加快新林区的开发建设,经上级批准,这里被命名为上甘岭林业局。从此,拉开了林业三师“用上甘岭精神建设上甘岭”的序幕。

  在开发上甘岭的同一时段,林业三师八团团长王培信,这位抗日时期参加革命的老战士,身先士卒,亲自带领几名助手和工程技术人员,带着工程设计图纸,顶风雪,冒严寒,来到汤旺河、双子河和友好河的交汇处,寻找新建局的局址。他们来到一片荒草甸上,举目远望,满山满岭的红松、冷杉、云杉、白桦等树种,而且有山有水,地势开阔。他禁不住高兴地说:“这里天时地利条件都好,是未来局址的最佳选择。”战士们插上红旗,开始了开发建设。鉴于这个局是前苏联援建项目,为纪念中苏友谊,取名为友好林业局。

  “天当房子地当炕,拿下大木头做栋梁”,“刮风当电扇,下雨当流汗,哪怕困难千千万,统统踩在脚下边。”从战士们这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上,可以看出林区开发者创业的艰辛。以开发上甘岭为例,深山老林,荒无人烟,既无道路,又无运输工具,人吃马喂全靠冬季封河后从伊春运来。可一下子上来一千多人,单靠那点储备远远不够,只好派人下山往上背。一个连队抽出一个班专门运输粮食和其它生活用品。战士们身背一百多斤重的物资,走河沟,跳塔头,钻林子,往返一趟,需要两天时间。不仅劳累难忍,还常常遭受野兽侵袭,危及生命。那时细粮很少,吃的几乎全是高粱米、苞米面,新鲜蔬菜根本见不到。战士们以苦为荣,苦中有乐,开玩笑说:“山清水秀,吃的是高粱米大豆;鸟语花香,喝的干白菜汤。”由于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少人得了夜盲症。著名劳动模范张小川就是因患眼疾,得不到及时治疗,造成右眼失明的。还有一名姓崔的战士,因患脉管炎,延误治疗时间,失去双腿,年仅20岁,造成终生残疾。战士们大多数住帐篷,白天烤的浑身冒汗,喘不过气来,晚上还得烧大铁炉子(汽油筒改制)取暖,真是“火烤胸前暖,风不吹背后也寒”。经过指战员们的艰苦努力、忘我劳动,所有困难都被一一克服,硬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建起了双子河、友好、上甘岭、红山4个森工分局,实现了上级提出的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要求。

  原来伊春林区采用的一直都是“冬采夏流”的作业方式。所谓“冬采”,即每年11月份,小兴安岭普降大雪,大地封冻,林区周边各县的农民秋收已毕,利用冬闭季节纷纷赶着牛马套子进山集运木材。伐木工人把大树放倒,套户们赶着牛马套子利用冰雪的滑力将一根根木头集运到河边,堆起高高的“楞垛”,这就是木材生产的“半成品”。所谓“夏流”,就是到了春天,冰雪消融,桃花水下山的时候,工人们再把堆积如山的木头一根一根推到河里,利用河水的流势把木头流送到山下的出河场,打捞上岸,再堆成“楞垛”,这便是进入国库变成商品材了。然后,根据国家的调拨计划,哪里需要即可随时装上火车运往全国各地。

  “冬采夏流”,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上级决定率先在上甘岭推行机械化作业,其中运材改为机械运材,需要修一条森工铁路,这个任务交给了二营八连。铁路的建设遇到了令战士们想不到的困难。比如说冻土地段影响施工进程,连里要求各班召开“诸葛亮会”,动员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献计献策。最后采取“拉开战线、分段作业,先扒草皮,再挖冻土”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工地上红旗招展,歌声嘹亮,班与班、排与排、个人与个人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最大限度地加快了工程进度。

  森林铁路修通了,从此结束了牛马套子集材和河水流送木材的历史,林业生产步入了机械化常年作业的新阶段。木材生产效率成倍提高。林区交通也比过去方便多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大大改善了。为一次创业立下丰功伟绩

  三师官兵们历经战争考验和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的锻炼以及严格的军事和政治训练,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严格的组织纪律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与林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经过长期磨合砺炼,很自然地就形成一种反映时代要求的企业精神。比如,建设上甘岭林业局,它基本上是以部队为主体建设起来的林业企业。当初七八两个团几乎是成建制地转入到各个生产单位。他们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兵马未动,思想先行;重活累活抢着干,完不成任务不下山等等。通过言传身带,耳濡目染,把一些林业工人也给感染了,同化了。久而久之,全局上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企业精神──上甘岭精神。就这样,林业三师集体转入伊春后,把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了林区,并在小兴安岭上繁衍。

  此外,林业三师还促进了林业产业大军的形成和发展。强化了国有林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了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造就了一批政治上强、业务上精,有比较丰富领导经验的政工干部和管理干部等,对伊春林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今,许多林业三师战士们的子孙们奋战在繁荣富强伊春林区的一线上,兑现了战士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承诺。

  中国人民林业三师,保持和发扬着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同广大林业职工在一起,携手并肩,团结战斗,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在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史上写下了辉煌壮丽的篇章!


标签:林业新闻

【产品推荐】